随着加工中心显示屏上由数字、字母和符号组成的指令不断跳动,钻孔、球面、平面、曲面……零件一件件被打磨,这就是王懿海每天的工作。王懿海,二院699厂加工中心操作工特级技师,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亚军,“全国技术能手”“航天技术能手”获得者。
十年磨一剑 霜刃展锋芒
2000年,王懿海进入二院699厂从事一线生产工作,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着一台普通铣床设备进行零件加工作业。当时,数控设备仅可以进行简单的手工编程,但很抢手,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操作使用,刚毕业的他只能远远观望。
“不会就要弄懂”这是王懿海的口头禅。看着别人可以操作数控设备,心里不服气的他自己购买教材自学数控加工技术。
2005年,王懿海第一次报名参加二院“天剑杯”数控加工操作比赛,比赛试题是加工一个零件,考点都是一些基本元素,一般来说只要零件加工成型基本就可以拿到名次,可即便如此,他也没有杀进前十名。
“别人可以的,自己也一定可以做到!”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,他每年都报名参加比赛,不会的就天天跟厂里的老师傅请教,这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数控加工基本功。
直到2015年,他第十次参加比赛,杀进北京市比赛,走上了全国比赛的舞台。一次次的失败让他磨掉了锐气,却增加了沉稳。
那次比赛零件变成了3个装配组合的零件,每一个零件的加工元素包含了曲面、螺纹、刻字等,而且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极其苛刻。
第一件产品被顺利加工出来,接着送来了第二件和第三件零件的毛坯料,信心满满的他开始加工第二件产品。编完程序,第一刀下去,王懿海就发现程序中一个很大的错误,本来该有的槽被一刀“抹平”。节奏被完全打乱了,但作为一名老选手,他果断放弃这个尺寸的评分,很快平静下来继续后面的比赛。凭借出色的技术,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零件的加工和装配,综合笔试成绩后,最终获得个人第二名。
他当时的教练王保森说道:“选手走到全国决赛的舞台上,技术实力已经很接近了,比赛考验更多的是选手心态,王懿海不一定是最优秀的,但他却是最拼、最努力、成长最快的,遗憾的是距离冠军只差那么一点点。”
“产品质量要过得去自己的关”
从普通工人到特级技师,王懿海每一步都走得相当稳健。
第一次接到加工任务,当时由于经验不足,他加工的螺纹孔超过了设计尺寸要求公差。经历此次事故,他认识到“产品质量要过得去自己的关”。
“不能仅满足于简单操作”怀着这样的信念,他不断总结经验,摸索规律,形成自己的一套加工方式,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。
车间检验员最害怕检测他的零件产品,一方面,他加工的零件往往都是那些令检测人员头疼的精度等级,需要借助特殊检测手段才能进行检测;另一方面,他对自己加工的产品追求极致,每次都要弄清产品精度公差在什么范围,还有哪些区间可以提升。
“航天产品是数以万计的零件装配组合而成,为了最后能满足要求,大家在生产加工时就要想方设法减小公差,能做到0.005毫米绝不做成0.01毫米,有时为了这0.005毫米,也要全力以赴。”王懿海一直将“极致”作为标准要求自己。
“我的肩膀也是给他们踩的”
2018年9月6日,在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操作决赛颁奖现场,当大赛总裁判长宣布699厂赵宇获得加工中心操作工个人第一名时,全场的镁光灯都定格在台上正中央,而此时台下的王懿海却开心地哭了。
大赛规定取得前五名的选手禁止再次以选手身份参加比赛,与冠军的失之交臂一直是王懿海心里的痛。此次他以教练的身份重新回到赛场,看着自己的徒弟接过冠军奖杯,那份遗憾终于得到了弥补。
作为教练,王懿海有自己独到的“秘籍”。他会为选手准备几支彩色的荧光笔,训练图纸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尺寸,不能第一眼分辨出尺寸所在的平面,很多时候一个不注意一些隐蔽的尺寸就会让所有努力前功尽弃。不同颜色的笔代表不同深度,特殊标记的重点尺寸会用荧光笔加重,一张很乱的二维图纸就会立即层次分明,避免过切等问题。
他多次跟徒弟强调,六个小时的比赛,要保证头发丝十分之一不到的尺寸精度并完成零件加工,就要学会“挤时间”。“挤时间”最重要的是节奏的把控,确保六小时内设备和人都处于工作状态。训练时,他会在一旁将他们装夹、加工、校正……每一个环节需要多少分多少秒,都掐表记录,并整理成笔记,帮助他们学会“挤时间”。
“教练很会挖坑,每次的训练试题,看上去千篇一律,殊不知他已经改了其中一些关键尺寸。”提起训练,赵宇对教练王懿海的良苦用心深有体会。模拟考试时,设备上少一把刀、夹具上少一个螺钉、机床参数被篡改……教练的各种“损招”曾出不穷。赵宇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收工睡觉,容不得丝毫松懈,时刻要防范被教练“挖坑埋掉”。
王懿海苦心的训练,练就了选手轻松应对现场突发状况,做到临危不乱的良好心态。
比赛更像是一场“应试教育”,而科研生产工作更应该是一场“素质教育”。王懿海的业余爱好就是看一些前沿的现代加工技术论文,将所学所获转换到实际生产中,普及到一线操编辑手上,更好地服务于科研生产作业。
王懿海总是想在前面、做在前面,他常说,“一个企业的成长与发展,一定要有一批有理想、爱琢磨、肯钻研、有创新能力的人,我的肩膀也是给他们踩的。”
(刘亮)
【关闭】 【打印】 |